为深入贯彻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实践活动“传承红色基因,助力乡村振兴,服务区域发展”的指导思想,绵阳师范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以川剧非遗传承为切入点,积极探索“传统+科技”的文化创新发展路径。6月6日,学校联合绵阳市天青苑川剧团开展“川剧文化体验与数字化传播”主题合作,标志着川剧传承与创新项目进入全新阶段,也为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项目“川腔新生代—川剧传播推广公益领跑者”注入强劲动力,助力今年参赛项目的传承和提升。
沉浸式体验:筑牢川剧传承根基
活动当日,来自创新创业学院的师生团队,在杨梅和刘雷老师带领下走进天青苑川剧团后台,开启川剧文化深度体验之旅。在剧团演员的悉心指导下,师生们亲身尝试内侍卿、宫女等龙套角色的扮相妆容与台步身段。“甩水袖要柔中带劲,走台步需踩着锣鼓点”,演员们的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在穿戏服、练程式、上舞台的过程中,沉浸式感受川剧“四功五法”的独特魅力。
杨梅老师表示:“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,更是文化传承的重镇。通过实践教学,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川剧的精髓,既能提升人文素养,又能为非遗储备‘懂传统、爱戏曲’的年轻力量”。剧团负责人周永秀团长则对年轻学子的参与深感振奋:看到他们认真琢磨扮相的样子,我们更坚信川剧传承后继有人。年轻人的创新思维与传统艺术碰撞,必将激发出新的火花。

数字化赋能:拓展川剧传播边界
在合作签约仪式上,双方正式签订《川剧数字化传播推广合作协议》,构建起“理论研究-实践转化-传播普及”的全链条合作模式,从传统传承与数字化创新双轨并行推动川剧发展。
传统方向:聚焦川剧宣传展演、集成示范及人才培养,通过校团合作常态化开展川剧进校园、进社区活动,打造 “川剧文化传承实践基地”,培养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。
数字化方向:依托创新创业学院、计算机与网络安全学院、传媒学院的技术优势,启动川剧数字资源库建设与线上传播平台开发。师生团队将对剧团经典折子戏进行全流程影像采集,用于动作捕捉、数字建模,构建川剧表演艺术数字档案;同时对剧本、曲谱等文献进行扫描、转录及AI辅助分析,形成可检索、可复用的川剧文献数据库。
线上传播平台将集成数字剧目展播、虚拟角色互动、AI剧本改编等功能,打破时空限制。值得关注的是,双方计划于今年年底推出首个AI辅助改编的微型数字短剧,探索“真人+虚拟场景”的融合演出模式,精准触达年轻用户群体,让川剧从“舞台小天地”走向“数字大世界”。

传承与创新:青年力量激活非遗生命力
此次合作是绵阳师范学院“川腔新生代”项目的延续与升级。该项目自启动以来,以“传承、弘扬、创新”三元一体模式为核心,通过原创剧目展演、川剧进校园、数字化传播等多元举措,累计开展表演和讲座50余场,线上平台播放量达5万余次,促进和带动就业百余人次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非遗传承创新范式,先后获得多家市省级媒体报道,并得到四川省文旅厅领导及川剧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认可。
在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实践精神的指引下,本次校团合作进一步强化了 “实践育人”与“文化传承”的深度融合。未来,双方将以抢救性保护老剧目为起点,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与剧团资源,持续推进川剧数字化采集、虚拟演出技术研发及国际传播体系构建。正如周团长在签约仪式上所言:“川剧既要守住‘根’,也要接上‘气’。我们期待与高校携手,让这门三百余年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,既留住‘老戏迷’,又圈住‘新观众’,让川剧之美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。”
此次合作不仅是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,更是青年学子以科技赋能传统、用创新传承文脉的时代答卷。随着“川腔新生代”项目的持续推进,绵阳师范学院将继续以“青年红色筑梦之旅”实践活动为契机,引导青年学生在非遗传承中厚植家国情怀,在创新实践中彰显时代担当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。
(作者:刘雷 审核:马啸 来源:校团委、创新创业学院)